学 习 资 料 选 编(179)

作者: 时间:2016-03-04 点击数:

 

 

 

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印                             2016年3月4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近日《中国教育报》围绕如何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刊发了评论员和有关领导、专家文章,现将相关文章进行汇编,希望全校师生认真学习,确保在思想上有新认识,行动上有新举措。

 

u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一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1

u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二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2

u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三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4

u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四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5

u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6

u以五大理念引领教育综合改革. 7

u“五大理念”引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 8

 

 

­

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

——一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十三五”时期,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好关键支撑作用。随后召开的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要牢固树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实在在地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全面贯彻新的教育发展理念,首先在于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这凸显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大论断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引领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态势,亟须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人类的发展史,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发展史充分证明,自然资源会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却会越用越多。然而,人口结构深度变化,老龄化加快、全面二孩政策这些现实变化,对教育供给、布局和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只有用创新发展激发新的教育活力,充分发挥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作用,才能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永续不断的能量。

教育规划纲要的中期评估结果,得到舆论的充分肯定,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还在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去面对。无论是教育结构还是培养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相对于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也还没有最终形成。特别是作为一个拥有50多万所学校、2.6亿名学生的庞大教育体系的国家,教育发展还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各级各类教育贯通衔接不够通畅;教育管理水平、服务意识不尽如人意;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还不强;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这都需要我们充分发扬创新精神,探索创新路径,进一步创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教育内容方式,使教育在创新发展中回归人才成长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的先导性,决定了创新发展不可能是一个短期的目标,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已是当今世界国家竞争的核心,谁能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规则,谁就能决定竞争格局,但归根到底,竞争的还是教育的创新发展能力。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没有创新,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只有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才能培养更多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

——二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调整教育结构”“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继续提高贫困家庭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研究水平,重视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对教育工作的批示中提出的三个“进一步”,深刻阐明了“十三五”时期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位。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实在在地把提高质量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并将优化教育结构作为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

教育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深层问题。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直面痛点、主动出击的务实担当之举。

经济学上有一个木桶原理——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体量巨大的数据增长和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教育结构的短板也愈发明显。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却是企业用工荒;一边是城市学校学位难求,一边却是乡村学校日显凋敝;一边是公办学校做大做强,一边却是民办教育参差不齐……教育结构不合理,已然成为制约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明显短板,需要深入问诊,更要对症下药。

教育结构不合理不是一个新问题,以往我国教育往往通过外延式增长就可获得快速发展,但也使得内涵建设层面的一些问题被忽略,尤其是教育结构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存在方方面面——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城乡教育结构问题,公办民办教育结构问题,普教职教结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以问题导向为“透视镜”,其中协调发展理念即是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的科学方法论。协调发展应成为我们破解教育结构难题,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利器和实践指南。2015年底,三部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表明国家已经着手从分层到分类的思路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可谓是人才培养结构协调发展的大动作;同样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教育均衡最为核心的要素——师资力量入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可谓是城乡教育结构协调发展的利器;而在更早之前,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全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谓是普教职教协调发展的大手笔……在“十二五”之末,顶层设计的思路已经明确,我们已经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之上。进入“十三五”,我们应在这条路上迈开更大的步伐,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将协调发展落实到教育系统的每一条毛细血管。

如今,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老百姓已不满足于获得教育入学机会的“温饱”需求,而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有一种整体观,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发展的平衡问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城市教育优质,也不能让农村教育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中西部崛起;既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要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既要公办教育红红火火,也要民办教育春意盎然……通过协调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结构优化,增强发展整体性,是真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决胜之举。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教育理念,才能使教育充分对接经济社会需求,让更多的人获得分享教育发展成果的机会,使更多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带来更多社会就业和人的自我实现机会,并最终促进人和社会的整体和谐。

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所涉之处,或静水深流,或暗流汹涌,特别考验改革者的胆识与智慧,既要有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和勇气,又要始终将协调发展理念贯穿整个改革过程,以统筹兼顾,保持平衡。改革唯不忘初心,以供给侧突破、协调发展,方得质提效增。

 

 

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

——三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未来教育发展,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意在解决教育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蕴含的是简约朴素、返璞归真的自然本色,彰显的是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文化环境。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时尚,就是回到教育的本原上去思考教育面临的问题,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化解内部矛盾,优化外部环境,最终促进教育的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离开了对教育规律的研究与尊重,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也不可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按照规律办学、按照规律育人,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教育才可能实现拓展每一个生命的美好愿景。

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就是要从外延拓展回到内涵建设上来,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保障充足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强经费的绩效管理,不能让校舍建设变为政绩工程;教育管理者则须树立节俭朴素的办学理念,让教育经费真正用在学校真正所需和学生必需的开销上,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奢华。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过去一个时期,我们花了不少时间、精力、财力,建新校区、盖新大楼、买新设备,扩大规模、争取项目,这是必要的。但这些都终究是外延性的,只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要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实在在地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就是要培养师生绿色观念,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也有赖于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去实现。环境问题是全球化难题,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崇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让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绿色化,只有受到生态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文明起来、美丽起来。

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就是要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青山绿水”,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有了快速发展,教育综合改革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但是,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一些不正之风,特别是贪污腐败、弄虚作假等问题也污染着教育生态。原本单纯的教书育人活动,由此承受了许多不应有的负荷,最终影响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国家的长远发展。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走绿色发展道路、树立尊重规律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时刻把纪规挺在前面,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真正让教育成为守望社会的一方净土,涵养文明的精神“湿地”。

我们应当抱有这样的信心:绿色发展必将使教育呈现出勃勃的绿色生机,必将使教育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

——四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迅猛发展,发展重点已经转变到提高质量上来,然而教育资源不足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制约因素。事实上,当前很多学校的办学资源仍存在较大缺口,高水平教学所要求的高标准资源配置不足,这就需要解决教育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教育资源筹措的渠道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不但实现了教育经费占GDP4%的要求,而且还通过增加科研投入等其他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客观地说,政府在公共财政分配中尽了最大努力,但教育发展需求巨大,单纯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发展优质教育的要求。二是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资本投资成为社会产业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到2015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35.7万亿元。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是扩大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之举。

实现教育开放发展,涉及教育内外诸多方面,首先要扩大系统内部的开放共享,使校校协同、城乡统筹、科教结合、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我国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类型之间互动往来、资源开放共享比较有限,即便在相同层次和类别之中,不同教育机构之间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也较低,导致有限的教育资源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加大教育系统内部开放,促进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在教师、设施设备、课程等资源方面的共享利用,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庞大的教育规模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支持,国际经验表明,教育系统规模越大,越要落实教育治理改革,建立有利于社会资源持续投向教育的体制机制。我国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民办教育,但这还不够,距离“十三五”规划要求的“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尚存在诸多阻碍,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又有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扩大教育开放,必须消除各种阻碍,拓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办教育的渠道,同时建立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办教育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和机制。总之,要主动对社会开放,深化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分享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

今天,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联系如此紧密,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开放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更是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一路一带”战略是经济战略,也是教育战略。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大胆引进来,加强我国教育与世界各国教育的互通互利,拓宽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推动教育资源的国际交流与共享,为我国教育实现内涵发展、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拓展教育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开放是手段,发展是目标。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是新时期保障、丰富、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和配置的必然选择,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日前举行的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的共享发展,要解决的其实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中央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对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而言的,促进公平则是提高质量的内在要求。共享发展就是要分好蛋糕,让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经历平等的教育过程,获得公平的教育结果。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有助于消除隔膜、减少排斥、促进融合。我国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应当是让全体儿童、全体教师和全体学校和谐相处、共享发展、共同发展。这意味着,无论是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还是贫困儿童,都应享有与其他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和发展权;这意味着,无论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都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在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其付出对等的回报,在专业发展、生活质量方面享有同等的出彩机会;这还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本质上,包容发展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鼓励多元的发展。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择校热”“学区房”“城镇大班额”等热门教育问题,无不显现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有学上”的问题,更是“上好学”的问题;不仅是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更是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公平的问题;不仅是统一的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为社会各群体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实现教育共享发展的重大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除了依靠传统的校舍改造、教师流动等模式外,还应拓展新路径,在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学习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深化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塑造教育的新生态。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各地也结合实际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强弱学校捆绑发展”“学区制建设”“教育网络联盟”“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等举措,为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少地方的学校“联合”“捆绑”还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基于学校和教师内在发展需求的互帮互助、共享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中西部地区、困难群体、薄弱学校仍是短板。在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以强带弱、共享发展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从制度变革的视角来看,在财政投入、教师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起激励性制度体系,推动教育共享发展,并使之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当务之急是从教育评价制度变革入手,构建起包容性的、共享性的教育评价制度,切实推进教育公平,让共同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家贫子读书”。中央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教育战线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实施精准扶贫,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使特殊困难群体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而抬高底部,补齐短板,提升内涵,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以五大理念引领教育综合改革

刘自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落实创新理念,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增强教育发展动力。大力创新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要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大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进一步落实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有效提高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落实协调理念,切实加大统筹力度,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要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与互动”,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教育的“倾斜与扶持”,健全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办学水平,着力打好“底部攻坚战”。

落实绿色理念,积极推进绿色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在绿色发展中,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系统,既要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校园,更要培养具有良好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要加快完善绿色指标体系,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纳入教育标准,加快建设绿色校园。要着力开发绿色教育内容,增强培养青少年学生环境意识。

落实开放理念,提升资源汲取整合能力,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要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具备实力的教育机构加快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同时,不断扩大教育对内开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落实共享理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作为民生的重要领域,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教育共享发展得怎么样,人们对其有非常直接的感受。首先,要“做出蛋糕”,为全体国民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次,要“做好蛋糕”,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还要“分好蛋糕”,着力守住“底线”,确保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在国家政策的呵护下快乐学习、成长成才。

 

 

(作者为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

 

 

用“五大理念”引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

朱永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也是推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过去那种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以牺牲环境和透支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就需要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教育与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从国际经验看,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等,都是依靠教育的力量,依靠创新取得成功的。

因此,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

从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创新教育尤其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打开未知世界之门的钥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应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二是尊重差异性。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与可能。整齐划一的教育,分数第一的学校,永远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应该给每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三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应该鼓励学生向未知的世界挑战,向自己的潜能挑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战胜困难与战胜自我的感觉。四是培养意志力。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可能有所成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顽强地应对困难,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重点建设的政策导向和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一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协调。东西部教育差距较大,如上海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是贵州的7倍,初中生生均教育经费是江西的近10倍。城乡教育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教育的硬件及软件相差很大,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与城市有很大差距。二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发展不协调,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三是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不协调。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重分数轻做人的情况比较严重。

根据协调发展的理念,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按照全会的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国家教育投入优先向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倾斜的同时,省级政府应该大力缩小县域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以及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同时,《建议》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全过程,这对于改变过去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分数至上的不协调现象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在教育上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

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的视角出发,家园的环境建设,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建设,分别对应着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

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和“重视生命教育”等重要理念,我国的生命教育由此进入全面深入探索的全新阶段。

生命是大自然最为神奇的创造。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般的存在。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因自主而积极发展,因超越而幸福完整。由个体物质存在的自然生命,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的社会生命,个体的情感、观念、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的精神生命,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形成一个立体的人。

以此反观我们的教育,就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早就开始的严密应试训练,不仅轻视生命的长度,同时也极大缩减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宽度,弱化了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高度。一个人的生命欠缺了应有的长度、宽度与高度,那么他所能发挥的创造力就极为有限。

所以,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通过教育拓展每一个生命,就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也能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

生态教育是以大自然或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开展。环境问题是全球化面临的难题。不分国家地区,人类如今共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重经济轻环保,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交纳了不少惨痛的学费,生态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应该把生态教育编写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深度融合,不仅推进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注重背景文化的濡染,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样的生态教育才能真正落实下去。只有受到生态教育的普通人越来越多,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文明起来、美丽起来。

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

五中全会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开放也是教育繁荣发展的他山之石。用开放发展理念推动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不仅扩大了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选择性教育需求,而且推动着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是多赢之举。

推动教育开放,首先意味着对市场开放,让民办教育活起来。改革开放后市场上兴起的民办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进入21世纪后,民办教育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停滞。据统计,1980年到2005年,我国社会与私人教育投入超高速增长,年均达19%。但2005年到2012年社会和私人的教育投入下降到2.6%,民间教育投入占比从2005年的39%下降到2012年的20%。全国民办学校萎缩、骨干教师流失的情况比较普遍。尽管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民办学校数量在增加,但实际上新增的多为投入相对较少的民办幼儿园,而非中高等教育机构。民办教育界普遍反映被三个方面的问题困扰:“民非”的法人定位,使民办教育政策不完整不配套;制度环境有欠公平,使民办教育发展缺少后劲;缺少办学自主权,民办学校很难办出特色和质量。

为此,我们应该尽快研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从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上设计分类制度体系,让捐资办学的民办学校得到政策性资源的最大支持,非捐资、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获得清清白白的政府奖励,营利性民办学校坦坦然然地获取经济利益;应该落实办学自主权,在政府、学校之间划分出权力边界;应该加强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让有思想、有水平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抓实干;让第三方担任评价,建立多元教育评估体系等,用民办教育这条外来的鲇鱼搅活原有的教育。

推动教育开放,也意味着对社会开放,把各界精英请进来。这也是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大学正因为有大师才成其为大学。如果文化精英不到大学去,大学永远没有希望。大师需要大学,需要有更多机会传播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大学也需要大师,需要借大师之力培养高端人才。比如天津大学为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成立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为大学如何吸引和留住大师,以及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如何走进大学探索了一条路。早在民国时期,我们就有一大批各界精英驻扎在大学里。在世界大学教育体制中,驻校作家和驻校艺术家已经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只有向社会开放,向精英开放,才会创造更多的精彩。

对国际开放,则意味着教育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让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在中国汇聚,成为中国的智力资源之一。诸如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样的国际合作办学,应该继续积极推进。“走出去”,通过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如“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等,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其实,即使我们不主动推行教育国际化,市场这个看不见的大手也在悄悄推动这一进程。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继续增加,总数近46万人,比上年增长约11%。而Visa大数据“解码”海外留学花费时发布,中国大陆网络支付额亚洲第一,从20134月至20143月的一年之间,海外教育网络支付支出同比增长34%,超过了4.83亿美元,排名亚洲第一。来自美国旅游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2013年的国际教育支出为2600多亿元人民币,2018年可能增至8540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我们推行教育国际化,不仅会提高教育的品质,也能够节约学子海外留学的不菲额外开支,并能相应地拉动我国经济。

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

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方面,共享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

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十三五”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三个重要群体。

首先,要下力气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以流入地为主的基本政策,但是从各地的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些城市新居民的教育新需要也会随之而来,各地应该提前规划应对。

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已经带来严重后果,数千万的乡村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二是要根据规划建议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等。

再其次,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虽然近年来中央启动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央财政经费增加了7.5倍,但是全国仍有600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机构,仍然有超过10万的适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升入高中段学习的不到30%。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都缺乏接纳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专业教师与资源教室,与国际流行的全纳融合教育理念差距很大。

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建议》已经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要求实现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任务。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一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资源要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题、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让所有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总之,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应该成为“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引领中国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为民进中央副主席)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电话:0931-5252100   邮箱:lzufegsglxy@163.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37号